![]() |
|
探红色乡村百年变迁,感时代发展人民风貌 | |
|
|
发布时间:2021-08-21 浏览次数:232 | |
值此建党百年之际,为探寻红色乡村发展变迁,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江西师范大学苏区振兴研究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研究生石小茹、赵超义、江映霖、李丹、李清一行五人,于2021年7月22日前往吉水县枫江镇、黄桥镇、白沙镇等地进行调研。调研小组追寻苏区革命年代毛泽东同志在东塘村、大桥村、木口村调查的足迹,接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实践旗帜,力图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感知时代变化,思索乡村振兴主题,整个调研活动持续七天。 7月22日上午,在吉水县发改委党组成员袁卫国、巫礼明的陪同下,调研小组到达调研第一站——枫江镇镇政府,受到副镇长郭志刚等人的热烈欢迎。随后,在郭镇长的陪同下,调研小组来到东塘村,毛泽东同志曾于1930年11月7日在此作了关于农村中土地分配方式的调查。调研小组首先参观了“东塘调查旧址”。讲解人员从毛主席进行东塘调查时的红军斗争形势开始讲起,内容涉及东塘调查的原因、细节及目的。聆听完耐心细致的讲解,调研小组更为深入了解了“东塘调查”的具体内容,也更为深刻地感悟了毛泽东同志所作《东塘调查》的不朽价值。
参观了“东塘调查旧址”后,调研人员在村委干部的介绍下前往村退休干部、老教师刘建德老人的家中进行访谈。访谈的内容主要围绕村子的土地流转、农作物种植、家庭人口等情况展开。刘建德老人今年已77岁高龄,曾任村内“平民小学”的教员,并在1970年接见了在东塘调查时曾任毛主席警卫员的陈昌奉同志,所以对毛泽东同志当年进行东塘调查的情况相当熟悉。刘建德老人经历了建国后村内实行的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而后又见证了“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对于村子几十年的变化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在与调研小组的谈话过程中,刘老显得很有活力,不时回忆过去与今日相比。谈及时代变化,他以自身为例:“过去我可以说是村里最穷最苦的人,以前许多人都靠手艺养家糊口,而我因为眼睛近视做不了手艺活儿,家里面吃饭的人又多,没办法只能又当老师,又当生产队的会计赚点钱。后来遇上改革开放,分田以后农作物产量也增加了,我靠种地也能养活一家人了,农民开始不愁吃穿。”说起自己家庭的变化,老人喜笑颜开,“现在的社会相当好,在政策上农民很自由,像我平常都能自己照顾自己,不让儿女操心,自己给土地承包大户打点零工一年到头还能存点钱。”从老人的谈话中,调研小组深深感受到个人家庭的变化融于时代的变化之中,生活的幸福除了靠国家正确政策的制定和实行,自身辛勤的奋斗也至关重要。 伴着老人爽朗的笑声,整个访谈过程非常融洽,直至午饭时间,调研小组才致谢离开,并约了下次访谈的时间以进一步了解村内相关情况。
下午两点,调研小组在枫江镇镇政府与副镇长郭志刚等干部展开座谈。郭镇长首先介绍了枫江镇的基本情况,尤其重点介绍了近些年枫江镇在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圩镇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做的一系列工作情况。调研小组在听完郭镇长的介绍后,进一步询问了目前镇上新型农业生产组织、特色农产业、乡村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及其难题,以期在后续的乡村实地调研中能与之结合观照。
7月23日上午,调研小组抵至第二站——白沙镇。白沙镇土地面积广阔,物产丰富,位于吉水县东南部,赣江以东,吉水本地人称之为“水东”地区。在镇政府,调研小组与三位退休老干部和三位在职镇政府干部首先进行了座谈会,由老干部介绍白沙镇的历史发展情况,由在职干部介绍近些年白沙镇的产业发展及变化。而后,为节省时间和提高访谈效率,访谈分两组进行,新老干部搭配,以期全面深入了解几十年以来白沙镇的整体发展变迁境况。通过访谈,调研小组了解到白沙镇近些年在高品质农业发展、脱贫攻坚工作、小城镇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花了大力气、下了大功夫,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调研小组在访谈过程中也注意听取目前乡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共同探寻如何让政策在落到实处的过程中不变形、不变性。
了解完乡镇一级的总体情况后,当日下午,调研人员来到木口村进行实地调研。1930年11月,毛泽东途径木口,为了解在农村土地分配过程中的阶级斗争问题,写下了一篇简短的《木口调查》。一进入村内,调研人员就被村内平坦宽阔的柏油路和干净整洁的环境所吸引,据木口村驻村书记介绍,木口村是白沙镇唯一一个在村内通了柏油路、实现“白转黑”的村庄。随后,调研人员在驻村书记的引导下参观了木口村红色标语遗址、红军食堂遗址、木口调查旧址等多处建筑。“白军兄弟都是工农兄弟,不要替军阀杀工农”、“红军队伍不打骂士兵,不虐待俘虏!”等印在老屋上的红色标语,在木口村民的精心保护下依然清晰可见。观看之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红军艰苦奋战、动员民众参加革命的热火场面。
参观了相关革命旧址后,木口村支部书记彭泽龙接受了调研小组的访谈,介绍了木口村目前的基本情况,包括村支部运行、土地流转、村民外出流动等情况。就木口村目前的产业发展问题,彭书记与调研小组展开交流,希望调研小组能够认真细致的进行调研,帮助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与彭书记的访谈结束后,在彭书记的介绍下,调研小组分成两组,分别找村里的老人了解自己家庭生活情况和几十年来村民衣食住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变迁情况。在访谈过程中,调研小组成员与村民围坐一起,唠家常一般,欢聚一堂,气氛既轻松又愉快。
7月26日上午,调研小组一行人到达第三站——黄桥镇。黄桥镇的镇政府干部对调研小组的到来非常重视,不仅召集了相关干部与调研小组进行座谈会,详细介绍黄桥镇的历史沿革和近些年在产业发展、医疗卫生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的情况,而且提供了有关乡镇耕地面积、人口数据、医疗保障等方面的详细数据资料。
中午饭后,调研组又赶至大桥村进行实地调研。在镇政府干部的引导下,调研组参观了毛泽东同志当年所作的《大桥调查》旧址,调查旧址的所在地就是大桥村民的祠堂——“帮伯第”。据镇政府干部介绍,该祠堂几经修缮保护,目前已成为党史干部教育中心。该祠堂很大,前后两进院子,门口已建成了一个较大的广场,平常村民如遇婚嫁活动均可在此进行。广场公开栏上张贴着毛主席当年进行大桥调查的相关历史信息,通过阅读公开栏内的信息,调研小组加深了对大桥调查的历史细节及信息的了解。
参观完调查旧址后,调研小组分成两队,在村干部的引导下,一队对村内一位老族长的家庭进行访谈,一队对村里的一位老人家庭进行访谈。整个访谈过程中,调研小组除了了解访谈对象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外,还询问了几十年来村民生活方式、乡村治理、医疗卫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以期对整个村子几十年的生活变迁深入了解。大桥村是一个没有外姓的传统老村,村里的300多户人家都姓郭,郭氏的老族长今年已经81岁高龄,谈及家庭和村里生活风貌的变化,他感慨良多,“自改革开放分田以后,大家的日子是越来越好过了”。在调研小组与老族长的谈话过程中,老人的孙子——任村民小组组长,不仅担当着翻译的角色,而且不时对老人的回忆进行补充。郭族长爷孙两代人对家庭、乡村的变化有着不同的关注点,一个诉说着过去,一个着眼于现在,但相同的是两代人都对未来的变化充满期待。访谈在愉快的氛围中持续了三个多小时;临别之际,谈及村里融洽的邻里关系,郭组长还慷慨热心的向调研小组展示了郭氏宗族的家谱。 7月28日下午,调研小组再一次来到枫江镇东塘村进行调研,就上此调研遗漏的信息进行补充访谈。村支部书记和刘建德老人再一次热切接待了调研人员,并在村口祠堂(东塘调查旧址)——“老众厅”接受了调研人员的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围绕村民的生活习俗变化、村级治理体制、乡村教育等问题展开。在访谈中,村支记和刘建德老人一致认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村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教育为例,“过去小孩子上学很困难,家里没有钱,连书本费和买作业纸的钱都拿不起。家里愿意送孩子去师傅那里学手艺而不愿意送孩子去上学,孩子上学需要老师每天晚上去家访,做工作。现在实行了义务教育以后,孩子至少都能上到初中了,最重要的是现在学生读书都有意识,没钱的也都想办法去读书。”看的出来,为农村教育奉献了半辈子的刘建德老人对孩子上学的问题很关注,乡村教育的变化对他来说就是他所感知的乡村变迁的重点。访谈时间大约持续了三个小时,整个访谈氛围融洽。愉快的气氛总是让人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在临别之际,驻村书记和村支记邀请我们下次再来参观,刘建德老人也希望我们能认真研究访谈记录,写出令人满意的成果,提出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
经过七天的时间,调研小组到了三个乡镇,走了三个村庄。通过与乡镇干部座谈会和实地乡村走访的形式,调研小组力图了解新中国以来乡村居民的生活变迁和乡镇发展成就。对大多数村民来说,改革开放是他们生活开始变好的标志,随之而后的是稻谷品种的改进、农业税的废除、精准扶贫的进行、厕所革命的推行、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在党的领导下,农业、农村、农民不断享受着政策带来的发展红利。 供稿:赵超义、李丹 |
版权:江西师范大学(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ICP备案编号:赣B2-20050166号-1 | |||||
地址:[瑶湖校区]江西省南昌市紫阳大道99号 联系电话:0791-88506720、88506895 |
邮政编码:330022
|
|
欢迎关注! 苏区振兴研究院 |
||